2016年1月1日 星期五

如何閱讀一本書?拿來用就對了





前陣子我比較有執行力的一件事,大概就是去甄選楊斯棓醫師主辦「如何閱讀一本書」講座。感覺比坐在台下聽講,有更大的收穫 (這也是當然的)。就用這個回顧來展望新的一年吧。


講座背後,眾人合作


楊醫師今年辦活動,都會新增臉書社團,做為工作人員互相溝通的平台。

三位講者南北相隔,不易見面。所以楊醫師利用臉書平台,訂下投影片、出題目的交稿時間,讓講者互相回饋 (也互相督促、怕丟臉不敢太慢交稿)。

提供問卷調查結果 (以瞭解聽眾組成和需求),讓視覺紀錄師預先熟悉演講內容 (幫助產出更好作品)。公告流程,讓工作人員和講者有所依歸。順帶一提,楊醫師特別還給我鼓勵,解除我的焦慮 (非常感謝)。

這些線上工作,你以為會出包嗎?其實,楊醫師已經花時間培養出和講者朋友們之間的默契,讓他可以預測講者的配合度、口說表現,他也早就用甄選時的逐字稿確保含金量。所以不太可能出包。

而工作人員也很強。入場時,百年樹百人的老師們、和視覺記錄師們,把發送題目、繳回換取電影票的流程,處理妥當。(有一個流程是我自己耍笨,因為我跑錯跑進書局,但也因此瞄到瑞成書局的獨特藏書)

開場前,楊醫師播放了張申朋藥師的影片,做為宣導。開場後,用超長時間的破冰,切入「讀書」這個有點硬的主題。靠他豐富的經驗,點燃了聽眾們的熱情。(我覺得只要楊醫師開場後,就不會出包了,反正器材就算全部壞掉他也有很多應變方式)

所以看起來,真的是從從容容,面面俱到。感謝楊醫師和「好創意」公司一起合辦了一場好講座。




讀書之道百百種


前導演講的部份,楊醫師說服了我,以後會去讀很多人的「傳記」,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(以前我是不喜歡看自傳的)。

小王子,王冠欽醫師,這次給我的啟發是,要深度旅行,把旅行當做一本大書來讀,延伸出來的人文議題,要聽從自己與生俱來的好奇心,深入追下去,並且和別人交流,點燃別人心中的火。

黃國賓工程師,則是把三個層次的閱讀 (基礎閱讀、檢視閱讀、分析式閱讀) 用他的讀書史做例子介紹了一遍。後來閒聊中得知他還是「故事爸爸」,我想關於小朋友的繪本、故事書,這些我馬上就要帶領小孩進入的「基礎閱讀」,我還得多多請教他。

至於我的部份,就很簡單,分享目前我最喜歡的讀書法。

「讀 – 主動對話、能捨能得」:主動對話,建議先有想解決的問題,才去找到你想要的書、抽出你要的章節。以自己為主體來跟作者對話。

「寫 – 轉換鏡頭、心智掛鉤」:寫心得,能幫助你整合。當大家都針對書(或演講)的「內容」寫一樣的心得時,你可以去關注「形式」(近距離細節、遠距離看架構),還有「時間向度」(作者過去和未來的理念和行動)。

「用 – 拆解準備、練習活用」:把書拿來應用,就要有步驟。用檢視閱讀,快速讀過同主題的一堆書,拆解出重要的小技能,準備好教材和工具和自己思考過的訓練計畫,然後就開始大量練習收集回饋。

聽起來就是這麼簡單。但你一定要用自己的實踐經驗,去找到最適合你的「你讀」、「你寫」、「你用」方式。做過才是你的東西。




拿來用就對了


就像我的主題「讀」、「寫」、「用」一樣,2015年上完一堆課,在 2016 年,強者我朋友楊為傑醫師,也號召朋友們大家一起,透過更多的「實踐」,把這一兩年來的上課學習養分,化為某些成果,互相分享。

不藏私、做出成品,丟出來給大家批評、回饋,其實收穫最大的是自己。別人雖然會把你的東西學走,但你可以帶著大家的回饋和問題,去書海裡找智慧、從實踐中找答案,繼續往前邁進。這不是很有意思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