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0月1日 星期六

你真心相信自己能成長嗎?





你覺得「天份」重要?還是「努力」重要?

「看見成長的自己 (簡體版)」/「心態致勝 (繁體版)」這本書只有一個重點:「成長型思維」勝過「僵固型思維」。「成長型思維」就是堅定相信「努力」可以讓人成長,「僵固型思維」則是相信「天份」決定了一切。

在看這本書前,我以為自己是成長型思維。畢竟,我願意去上課學習,我似乎很相信學習的力量、相信自己能夠成長。

但魔鬼藏在細節裡。當我上課遇到各界學霸時,我常常會變成「僵固型思維」,不斷地想著:為什麼上完同一堂課,他就是能夠表現這麼好?一定是他天份太高!



看待挫折的信念


先看看這本書提出的篩檢問句:我同意下面哪一個說法?

(1) 智力高低基本上代表了你這個人,而你幾乎無法改變智力。
(2) 雖然你可以學習新事物,但無法提高你的智力水準。
(3) 不管你目前的智力水平如何,你都能或多或少的改變它。
(4) 你總是能夠使自己的智力水準,產生較大的改變。

同意 (1) (2) 的人屬於僵固式思維,同意 (3) (4) 的人屬於成長式思維。

回頭想想,我一直覺得自己的數理不錯,所以在學邏輯、學程式的時候,我通常會堅信自己「還可以進步」,「還沒發揮我所有潛能」。但是學習簡報、演講的時候呢?我通常比較相信我的簡報、演講「天份」有限,難有大幅度進步。

這就是了。其實我只有在「預期會成功」的領域,保持成長式思維。在「預期會失敗」,實際上「碰到瓶頸」的領域,我的僵固式思維就會冒出來。

這是關鍵特徵:面對失敗時,信念不同

或許我們也有認識這樣的人,他們好像完全不害怕失敗。他們的信念屬於「成長型思維」:失敗並不是絕望,而是指出可以進步的地方。只要想出更多策略、執行更多練習,就一定會進步!別人成功也很好,跟他學幾招,自己一定會成長!




和拖延症的關聯



「僵固式思維」,和某些人的「拖延症」原因是相連的 (就是我)。

這類「僵固式思維 – 拖延症」的人,可以用下列等式來說明。

自我價值感 = 能力 = 表現

白話來說就是,如果這次表現好,就代表我很有能力,我就會喜歡我自己(大家也會喜歡我)。

等等,那我的表現每次都能夠這麼好嗎?如果我盡全力,但是表現還是不夠好,那怎麼辦?( 壞表現 = 能力差 = 我沒有價值)

那我還是拖到最後一刻好了。這樣一來,表現差就情有可原了。拖延打斷了「能力」與「表現」之間的等號。

自我價值感 = 能力 ≠ 表現

白話來說,我可以給自己一個藉口:如果我早一點開始,給自己更多的時間,我應該可以做得更好。這不是我最佳的表現,我還是有能力的。拖延後的痛苦雖然難受,但可以避開那種「盡全力卻無法被肯定」的大危機。

如果能切換為「成長式思維」,就會更重視努力,專注於自己的成長,不去跟別人比較,不把表現和自我價值綁在一起。或許這樣就能天天充滿動機去努力,不再有拖延的理由。

在使用「蕃茄鐘工作法」來對付拖延症之前,有個心態要先改變

小孩的教育



作者 Carol Dweck 在 TED 的演講,強調該如何幫助小孩發展出「成長式思維」。

一開始她指出,「還沒 (yet)」具有神奇的力量。

在某些學校,如果同學沒有通過課程,成績欄會寫上「還沒過」。不是寫「當掉」、「失敗」,而是用這種方式,提醒同學採取「成長式思維」,相信同學還可以成長進步。下次同學就很有可能完全發揮潛力,進而通過課程。

她還提到一個很有意思的研究。當孩子考試成績很好時,我們分兩組採用不同的稱讚方式:

「哇!你全部做對了!你真聰明!」vs.
「哇!你進步了這麼多!你一定經過很多努力!」

這兩種稱讚有什麼差別?差別在於孩子以後「面對失敗,信念不同」。

研究顯示,之後若給更困難的題目,第一組同學紛紛開始放棄,他們會想:「如果成功代表聰明,那麼不成功,就是代表他們不聰明,是在否定他們」。於是他們不願意繼續面對這些難題。

而第二組同學呢?雖然一開始也糟遇挫敗,但他們只是把它解釋為「需要付出更大努力」,他們不覺得這是在否定他們。之後他們還是很愛做題目,甚至覺得解答難題是最有意思的事。

最扯的是,研究還發現,讓兩組同學寫下自己的感受和分數時,第一組同學竟然有 40% 撒謊、誇大自己的成績。因為他們覺得這種不好的成績很可恥!


下一步,怎麼做?



「認知行為療法」可能是一種切入方式。這個治療技巧,可以讓人們能夠做出更平衡的解釋和認知,擺脫各種認知謬誤。

太偏向「僵固式思維」不好,百分之百相信「成長式思維」則是很難做到。我個人的


而經過數年的推廣之後,Carol Dweck 似乎有比較細緻的討論。讓我引用2016 年她對「教養小孩 / 塑造成長式思維」的建議來做結尾。


1. Acknowledge the nuance in the research.
要瞭解研究裡面的細節,「成長式思維」並非萬靈丹。(註:我認為這就是一種培力的方法而已,要學得好,當然是乘著這個動機的翅膀,再去尋找更多的技巧囉)

2. Everyone has a fixed mindset sometimes.
每個人偶爾都會回到「僵固式思維」,大家都是混合了這兩種思維。(註:有時候僵固式思維又冒出來,記得再拉回來一點就好啦)

3. Name your fixed mindset.
注意你的僵固式思維,叫喚它,討論它。(註:最後改變它)

4. Move beyond effort.
不只是稱讚「努力」啦,老師還得多想一點辦法,至少讓努力可以化為「進步」。(註:這樣可以讓小朋友更堅定相信,「成長」是真正可以做到的喔)

5. Put mindsets into a greater school-culture context.
老師要建立這樣的學校文化。(註:老師要先以身作則喔)

6. Don't use mindsets to label students (or yourself).
不要用「僵固式思維」來「標定」一個人。因為「標定」就暗示了無法改變,我們就是相信能改變啊。(註:所以我大概會說,僵固式思維又「暫時」出現了,讓我們來改變他吧!)

最後,余懷瑾 這位高中老師,在 TED x Taipei 的舞台上,用小故事強調她以身作則,最常對特教學生說的話:「慢慢來,我等你」,這就是相信成長的可能性。

感謝那些願意對我說「慢慢來,我等你」的人們;謝謝你們的信任,我會繼續成長下去。


Dweck, C. (2006). Mindset: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. Random House.

Mueller, C. M., & Dweck, C. S. (1998). Praise for intelligence can undermine children's motivation and performance.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, 75(1), 33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