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習,就是在安全的範圍內,嘗試與進化。
「演講」這條路上,有剛入門的人(小弟我)、有經驗的人(許維真)、來踢館的人(楊智鈞醫師)、超熱情的人(余懷瑾老師)、充滿愛的人(吳淋禎護理長)、做自己的人(曾秉濤醫師)。
在這個富有挑戰性、但充滿支持和回饋的道場當中,由數百場國內外演講經驗 (加上教學經驗) 的領隊,帶領大家前進。這過程並不是完全無痛,但它鬆緊適中,讓你避開各種前人掉過的坑,直接踏上確實會進步的路。(而且還有機會因為貴人相助,拿到「被評論王」XD)
親臨現場,感受氣場
早就知道,蔡依橙校長常常會表演兩個版本的演講。這次是用畏縮版 vs. 霸氣版,來展示「穿透力從何而來」。這令我深思良久,因為我一直是「娓娓道來」的那個畏縮版本。
經過兩個版本的比較後,我才具體感受到:穿透力真的要靠視覺化圖表!用耳朵聽數字真的沒 fu!純口述只能靠說故事!另外,其他通稱「氣場」的東西,大概要親臨現場才能感受,才能具體學習。(就像:演唱會照片 vs. 演唱會錄影 vs. 演唱會現場,真的是有差)
演講以外的事
演講法不是唯一的方法。所以楊斯棓老師現場示範了不同版本的破冰、分組、搶答方式。聽過兩次演講、兩次課程之後,我愈來愈相信,這些促進團隊動力的技巧、眉角,從小朋友到長輩,從背景相異族群到單一專業人士,都能使用、都能活化。
專業演說前,該做的準備真的很多,真的很多意外會發生。身體、問卷、內容、設備,太多太多陷阱;如果用一百場的瑕疵,來換這些經驗,真的太痛。(而且一直出包,會有一百場嗎?)
課後錄影作業時,意外一直出現,這才是真實世界,需要一直練一直練,練到130分,才能在被扣分後還有高水準表現。回頭想想,工作坊現場真的是一個很好的環境,有好器材、好觀眾、好互動!讓每個學員,都獲得一次平安成長的經驗。
最後就是打造舞台。想紅所以想要舞台?不是。心中有理念想傳達,才想要舞台。有了這個骨幹,後面的故事才會發生。有了理念,才發展出「自理器材費用」的免費演講方式,才能建立起社會各界的連結,才會充滿動力去精益求精,最後創造數百場成功舞台。
如果沒有核心理念,只是斤斤計較每一場的損益得失,就算你學全了各種技巧,會有用嗎?舞台可以長久嗎?台下能獲得什麼?
註:感謝第一組的所有朋友,答對四題,讓我們贏得團體大獎!
為何要學習演講?
以前的我,就是讀書、上課;每次上課盡量吸收精華、寫心得回饋、向老師請教、網路上延續交流。於是,我似乎成為一塊不錯的海綿。
像是簡報視覺化,其實也是從許多人身上學習,才獲得一點小小的進步。
然而,我真的有把一路上學到的東西,傳遞給其他的人嗎?我認為這才是演講的意義。感謝這次經驗,讓我的勇氣又多了一些。
以後,除了寫文章、面對面談心之外,我願意多上台演講,把學到的東西繼續傳給更多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