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6月13日 星期六

面對失智症,你可以不迷思





「面對失智症,你可以不恐懼」


醫療業的朋友不妨試試,選出你最熟悉的一個疾病,針對這個病,想出 「5 個」民眾常見的迷思,計時 5 分鐘。

不太容易吧。但「面對失智症,你可以不恐懼」這本書,竟然可以列出高達 45 項失智症的迷思,並且加以破解。真是不簡單。

我為了準備上週失智症的演講,以「迷思」做為關鍵字,找到了這本書做為參考。

讀完最大的收穫,是看到作者如何換位思考,從一般人對失智症常見的(錯誤)認知出發,藉此來解說新觀念,從「自以為了解」到「喔原來如此」,讓每位讀者都有滿載而歸的感覺。換句話說,學到「破解迷思」這一招。


建構起點,收穫滿點


說到「迷思」這招,真是讓人似曾相識啊。記得在北醫簡報大賽當中,有幸看到「消防簡報王 – 蔡宗翰」的現場演說,印象最深刻、重重擊中我的就是「三大迷思」。

他在講解之前,先問大家三個「火災逃生的常識題」,請認同此觀念的現場聽眾舉手。三題都有很多人舉手。

沒想到「常識題」其實是「迷思題」。他說,如果火災的時候,如果依照這三個觀念來行動,你就「死、定、了」!聽到這句話,相信很多人當場有一種被 K. O.的感覺。




我發現,雖然每個人對消防常識的功力深淺不一,但靠著這三題,現場有一半以上的聽眾,都被拉到「同一個起點」,發現:「這三個觀念,我們都搞錯了!」

站在同一個起點上,演講者就知道應該解釋多少內容、多少深度。有了起點,演講者甚至可以給大家一個專心聽講的最好理由:「好好聽講,可以救你一命!」

總而言之,「迷思」這一招真的很好用!




破除迷思,更加迷惑?


要破除什麼樣的「迷思」,才叫做好呢?

先說結論,我認為「看完解說,黑白分明」就是好的「迷思解說」。如果「看完解說,更加迷糊」,力道就比較不夠。

這本書,有很多精采的「迷思解說」。

譬如「迷思 23:對失智症患者說話時,為了讓他們聽懂,必須使用對待小孩的口吻」。有些人覺得「老人囝仔性」,於是用對待小孩的口氣去說話、去哄騙;然而帶著不尊重的口吻,卻讓老人家更生氣。這個章節很明確的結論,就是要用尊重的口氣來和失智長者溝通。

但書中偶有一些讓人「看完解說,更加迷糊」的「迷思解說」。

譬如「迷思17:失智症和憂鬱症是完全不同的疾病」。這句是對是錯?本書對這句話的立場,似乎認為它是「錯」的!

書中先說明「失智症」vs.「憂鬱症」有何不同特徵。但它又去強調「憂鬱引發的假性失智症」( pseudo-dementia ) 這種情況,想要表達:失智和憂鬱,真的很難區分,需要追蹤以調整治療。

結果,民眾原本腦中對這兩個病,有粗淺概念,看完解說,卻被搞迷糊、弄的很亂。回家看到長輩,也搞不清楚他是失智還是憂鬱。

我個人的建議是:「儘量不要提出這類迷思」。


從混沌到清晰


我們回到衛教文章的目的。不管是簡報、或是衛教文章,都應該讓讀者聽眾的觀念,從混沌、變清晰。

首先,你要多和一般民眾對話,多問他們,對各種健康狀況,抱持何種信念。這樣你才知道他們的「混沌」在哪裡。接下來......

找出:「非黑即白」的觀念。
譬如,一般人經常認為是「真」的概念,透過證據來證實它是「假」的。這樣會是非常清晰的「迷思解說」。

避開:「部分真部分假」的觀念。
譬如「迷思 8:失智症是只會惡化不會好轉的疾病」,這個主題的正確解答是,有的會惡化、有的會好轉。為了要黑白分明,我個人會選擇,把「百分之百正確」的部分挑出來解說。

總之,關於這本書和「迷思」的心得,與大家共勉,希望醫療同業大家一起,把正確又清晰的衛教觀念,傳達給更多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