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0月31日 星期六

管理時間,先管理你的心






小朋友出生後,我更迫切需要時間管理。但看完蔡校長的「時間管理技巧系列文章」之後,我的時間管理有變得更好?

NO。

其實文章寫的超好,很有用。但我有個嚴重的弱點:心情。(從部落格的文章數,就知道那個月心情好不好 XD)。心情不好,再多技巧也執行不力。

所以我還需要另一塊拼圖,幫助我同時管理「時間和心情」。於是我找到這本書「每天最重要的兩小時」,書中主張,大腦不是電腦,目標是把最重要的兩小時顧好。

先說結論:還算有用,需要巧思。以下把書中五大重點,試著套進醫院工作的時間管理中。


一、辨識每個決定點

當我們沉浸到工作時,常常會像是「自動模式」那樣,一旦開始就不會去細想。我們可能被「電話」、「開會」、「談話」、「電子郵件」、「電腦上的資訊」......不斷地開啟下一段自動模式。於是一整天的工作「時間順序」,就被這些「起始事件」草率的決定了;到一天結束,可能會發現自己整天都在瞎忙。

書中建議,每次剛完成一件事,都是重要的「決定點」。這時候值得花幾分鐘跳脫出來,思考有多少剩餘的「時間」和「心智能量」。

二、管理心智能量,善用好壞情緒

完成一件工作最好的時間,是在「具有適合心智能量」的時候。所以,在上述的每個「決定點」,都要重新去檢視和管理心智能量。

善用好壞情緒。會造成「好心情」的任務,可以接下去利用好心情來進行創意、洞察、協作等等工作。會造成「壞心情」的任務,你可以適當運用其中的「焦慮」來做好細節檢查、利用「憤怒」的情緒對自己做激將法、利用「悲傷」的情緒狀態好好深思熟慮。

一 + 二 :醫院應用

以上兩點,在忙碌的醫院工作當中如何應用呢?

首先,需要確認這一天「最重要」的事。(註:在四大象限中,包括「重要且急迫」的事,還有切細過「重要但不急迫」的事。)

然後規劃一段時間(譬如兩小時)來進行這件「最重要」的事(譬如撰寫研究計畫的摘要)。保持彈性、不斷調整、應付一切意外事件,把「心智能量」盡量集中在這段時間,做這件事。

或許你覺得剛查完房、剛看完門診,會讓你「好心情」但有點「心智疲勞」。你可以規劃這之後休息半小時,把恢復後的「心智能量」和「好心情」全部拿去進行需要洞察力和創意的重要任務。當然,你需要外包的助手、排開其他事、減少電話,讓這塊時間盡量不中斷。

或許你已經知道,會有一場讓你焦慮或憤怒的會議。這時候可以把不重要的雜事放在「壞心情會議」的後面 (不得不的犧牲)。這些雜事裡面,可以安排一些「無腦」而重覆性高的任務、巧妙的利用焦慮來做全盤檢查、或是利用憤怒來鞭策自己努力變強......等等。


 

三、停止對抗分心,學會放自己一馬

大家都有過「努力專注,反而失敗」的經驗,因為人的注意力系統天生就是會不停刷新,幫助我們應付持續變化的世界。書中建議,放自己一馬吧!選擇適當的「分心對象」(例如,凝視窗外景物),其實不久後你就可以從白日夢中回神,再度專注於你手邊的事務。甚至,在心思漫遊的過程中,大腦還會進行一些重要的認知過程。

四、妥善利用身心關連性

書上建議,用適量、溫和的運動,幫助減輕焦慮、提振情緒、提升認知。少量多餐、經常補充水分、攝取少量的咖啡因,幫助進入最佳的心智狀態。這些招術,要放在重要的任務(譬如上台簡報)之前。

五、打造有益工作環境

書上建議,減少噪音,清理雜亂桌面,增加工作場所的光線明亮度和色度,可以有助於專注。避免久坐、擺放植物/水景(相片亦可)等個人化布置,也可以幫助恢復精神。

三 + 四 + 五 :診間應用

如何應用?我想到的是用在診間的品質提升。就算在醫院是公用的診間,你也可以擺放一些小東西,傳達出個人特色和讓人舒適的氛圍。另外有許多小細節,很需要護理師的幫忙。

診間的桌面,不要擺滿病歷和雜物(也不要把下一位、下下一位的病歷都堆上來)。診間的電話要遠離看診區域,要擋住想要插隊進來的患者朋友,以避免噪音干擾。

「適量溫和」的運動,可參考勳哥的「計步生死鬥」,看他如何在忙碌的工作當中,安排「一天一萬步」。

最後,看門診大概沒有太多時間可以分心。但假如有幾分鐘空檔,建議不要上網、收信、做簡報、歸檔文件 (因為做這些事會讓心思回不來,而且也會被下一個病患打斷),而是做一些心智負荷不大的事情,譬如欣賞一幅畫、盆栽、窗外的景色。




用專業跨界,貢獻全世界


這本書,後面有附上大量的文獻佐證。我對這本書的感覺是,它沒有夢幻泡泡、天花亂墜,但看起來謹守科學。

最後說件讓我驚奇的事。心理學應用在企業算是合理,但「神經學」專業,也可以跨入企業當講師嗎?

這作者示範了一條獨特的路。他開設了「神經領導力研究院 (Neuroleadership Institute)」,把基礎科學研究轉化應用到商業和領導的領域。全台灣唯一兼具「心理學博士」和「企業講師」身份的小周老師,或許可以參考看看!

我很希望看見,各科別的醫師,都有人以更有創意的方式,把專業發揮到更廣的領域,貢獻給全世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