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2月17日 星期三

LBJ 心理學


LBJ 能不能傳承 Kobe 的心理素質?

這兩天,PTT 的 NBA 版又有人在討論「小皇帝詹姆斯 (LeBron James) 為什麼會黑掉?」有人說,好幾年前的「The Decision」全球直播記者會,是他被球迷討厭的起點 (簡單說就是轉換球隊去追求冠軍,被認為是背叛了原本球隊)。這真的是一個重要事件,甚至還被編入維基百科當中。

不過,這場記者會最有趣的是下面這個千古名句,LBJ 用「第三人稱」談論自己的轉隊決定:

I wanted to do what's best for LeBron James, and to do what makes LeBron James happy. 
我想要做對 LeBron James 最有利的事,讓 LeBron James 開心。

這句話教會我們一招:用第三人稱來談論自己,可以讓我們更平靜地面對壓力情境。(這招甚至被收錄到一本書「不靠吃東西就能安慰自己的五十種方法」當中)


LBJ 心理學


有學者認真去研究這件事 ( 我從來沒想過在心理學論文當中看到 LeBron James 這個名字)。

Kross 在 2014 年的研究指出,不用第一人稱「我」來談論自己,就比較容易產生「自我疏離 ( self - distancing )」的現象,也就是隔一段距離觀看自己。

這有什麼好處呢?使用「非第一人稱」的組別,能更快速降低社交壓力所造成的焦慮、有更好的互動行為、比較不會感覺羞恥。而且,看待未來的社交壓力情境,會覺得比較不可怕。

只是小小的一個稱呼改變而已,非常好用。那這招能夠延伸到其他領域嗎?

事實上,也有學者嘗試把它用在創傷後症候群。結果發現,使用「非第一人稱」這組在談論創傷回憶的時候,比較不會引發「心跳加快」、「皮膚導電反應增加」這些生理現象。




別讓大家不開心


不過從聽眾的觀點來看,「第三人稱」這種句型,真的是怎麼聽怎麼怪。當年「讓 LeBron James 開心」這句話雖然讓 LBJ 自己多開心一點點,卻讓球迷很不開心。

還好,LBJ 後來在「決定轉回騎士隊」、還有最近「聲明自己不是教練殺手」這些場合當中,已經不再使用第三人稱談論自己了。我們希望這代表他已經變得更成熟,也希望他把這份成熟運用到籃球場上,帶給球迷們更精彩的比賽。



Kross, E., Bruehlman-Senecal, E., Park, J., Burson, A., Dougherty, A., Shablack, H., ... & Ayduk, O. (2014). Self-talk as a regulatory mechanism: how you do it matters. 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06(2), 304.

Wisco, B. E., Marx, B. P., Sloan, D. M., Gorman, K. R., Kulish, A. L., & Pineles, S. L. (2015). Self-distancing from trauma memories reduces physiological but not subjective emotional reactivity among veterans with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. Clinical Psychological Science3(6), 956-963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