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1月7日 星期六

注意力 / 地位 的戰爭





在羅胖跨年演講,提到「注意力戰爭」之後,不曉得大家有沒有開始觀察自己每天「注意力」的分佈和對象?

譬如,大家在網路上,不惜花很多時間追蹤閱讀大咖意見領袖所寫的長文;小咖寫的文章,則是連點都不會點進去。知識內容的產生者,要在該知識領域成為大咖 (父愛邏輯,要能夠很霸氣的告訴消費者說這是好東西),比較能夠獲得注意力。也就是說:

地位愈高,獲得的注意力愈高。

地位 vs. 網路互動


當 B 寄來電子郵件時,A 過了好幾天才回覆郵件。請問 A、B 誰在公司的地位較高?

通常基層員工會戒慎恐懼,在幾分鐘內就會回覆郵件,老闆可能過了幾天才回。以我的朋友當研究生的經驗,也是想盡辦法要在電子郵件中獲得大教授的注意力,儘快敲定教授的時間。

甚至有人發展出「自動化社會階級偵測」方法,可以從恐怖份子組織之間的電子郵件來往時間,拼出影響力高低,找出最核心的領導人。

地位 vs. 面對面互動


學生與老師;窮人與富人;屬下與老闆;病患與醫師。都可以看到類似的現象。

有研究發現,低社經地位者,對於社交威脅會比較警覺,可以更正確地追蹤到朋友的敵意情緒。如果面對一個「矮人一截」的情境時,低社經地位者也更容易產生敵意反應。

這很合理。如果你是窮人,你必須仰賴朋友與家庭的良好關係,因為你可能隨時需要他們幫忙。因此,窮人會特別關注他人及其需要。相反地,富人可以雇用幫手 (幫佣、托育),這代表富人可以比較不關注他人的需要和痛苦。

有研究顯示,來自富裕家族的同學,在五分鐘會面活動中,比較少眼神接觸、點頭、微笑,比較多不感興趣的表現、看時間、坐立不安等等 (但是如果去跟地位更高的人說話時,注意力和解讀能力就會改善......Orz)。

而來自貧困家庭的學生,比較願意與人接觸、更溫暖、有更多表情,在「同理心」能力測驗的表現更好(譬如:能更正確解讀別人的情緒。因為,這樣更有利於生存啊......)。

地位 vs. 我們怎麼做


想要在自己的專長領域獲得更多注意力,需要有種、有趣、有料。另外,人多的地方不要走,如果你能夠開闢出一條少人走的路,在一個特殊的知識領域走在前頭,你就是大咖。(譬如,最近一本新書「恆毅力」的作者 Angela Duckworth,就是在一個狹窄的領域耕耘,最後登上 TED 舞台,寫出暢銷書。這些有名的作家/講師/學者,好像都會強調一個專門的「xx 力」,然後佔地為王耶 XD)

最後。當我們想要提升自己時,集中注意力在那些良師益友身上 (不一定是社經地位高,而是學識品德上高於自己) 努力學習,是很正確的決定。

但不要忘記,在面對屬下、低社經地位弱勢病友的時候,我們要有意識地扭轉這種漠不關心的自然反應,認真地換位思考。

以我們精神科來說,有時候病友可能會戰戰競競,努力爭取醫師能夠給予的注意力和協助。這時候,我們醫師更應該在有限的時間當中,徹底把注意力投注到每一位病友身上,同時撫平病友的緊張。

愈爬愈高時,不要喪失同理心的能力。


Kraus, M. W., & Keltner, D. (2009). Signs of socioeconomic status a thin-slicing approach. Psychological Science, 20(1), 99-106.

Kraus, M. W., Côté, S., & Keltner, D. (2010). Social class, contextualism, and empathic accuracy. Psychological Science.

Kraus, M. W., Horberg, E. J., Goetz, J. L., & Keltner, D. (2011). Social class rank, threat vigilance, and hostile reactivity.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, 0146167211410987.

Rowe, R., Creamer, G., Hershkop, S., & Stolfo, S. J. (2007, August). Automated social hierarchy detection through email network analysis. In Proceedings of the 9th WebKDD and 1st SNA-KDD 2007 workshop on Web mining an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(pp. 109-117). ACM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