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9月8日 星期二

「有益的困境」讓你「以小勝大」





最近一直看到真強者朋友們繼續前行,讓人覺得很迷惘。還好,羅輯思維「強者的宿命」這集告訴我們弱者還是有路走的,看完我立刻去買了這本書「逆轉 / 以小勝大」。看完發現,「深化天賦」是一條路,「從困境中獲益」竟然也是一條路,而且很適合弱者 (太好了哈哈)。

羅胖在說書時已經講完了「大衛戰勝巨人」、「巧計逆轉的黑人民權運動」……等等精采故事。下面我來分享兩個印象深刻的案例。




大難不死,必有後福


這段讓人非常驚奇。我先前孤陋寡聞,以為戰爭或大災難之下的悻存者,只有「撐住」和「崩潰」這兩種結果。但書中舉了倫敦大轟炸的例子,卻有反直覺的結果。

德軍在1940年秋天,連續數個月對倫敦慘烈轟炸,造成四萬人喪命、四萬六千人受傷。英軍預期市民會陷入大恐慌,因而建造數座精神病院做為因應。結果呢?

結果恐慌並未爆發,反而市民出奇的堅忍。後來精神病學家 J. T. MacCurdy 在他的著作 The Structure of Morale 當中提出理論嘗試解釋這個現象:

炸彈落下後,受影響的人有三類:擊中喪命者、幾乎擊中者、遠遠躲過者。 
第二類「幾乎擊中者」,我們可以想像到他們被嚇壞、畏懼、焦慮、恐慌,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也是很合理的。 
然而「遠遠躲過者」呢?他們竟然出現了「自認命大,沾沾自喜」的興奮感。

倫敦的居民有八百萬人,死亡四萬人、受傷四萬六千人。因此有數百萬人成為「遠遠躲過者」。他們經歷了一次又一次,看到轟炸機飛過、聽到炸彈聲,然而毫髮無傷的經驗。於是他們認為:以後也會安然無恙,自己是「無法被征服」的。

甚至有人寫下:「我這輩子從未感受過如此純淨無瑕的快樂」。

炸彈與轟炸機看起來像是絕對的強者;然而,「有益的困境」這種機制,反而讓英國民眾增長了自信和勇氣。有益的困境,讓他們以弱勝強。




閱讀障礙,聽力超群



另一個例子,是閱讀障礙症建築工人成為頂尖律師的故事。首先來看一個益智問題:

一支球棒和一顆球合計 $ 1.1,球棒比球貴 $ 1,請問,一顆球多少錢?

若用直覺回答,會說一顆球是 $ 0.1,但答案應該是 $ 0.05。這類有陷阱的題目,若我們想要讓答對率上升,要怎麼做?有一個方法是:「讓題目更難閱讀」。

一支球棒和一顆球合計 $ 1.1,球棒比球貴 $ 1,請問,一顆球多少錢?

是的,用斜體、灰色,讓題目閱讀更為吃力時,你必須認真去讀,更仔細認真思考,於是更容易答對。

回到這位「閱讀障礙症」的律師。他到底怎麼學習的?文件他只讀「重要案例的摘要」(只有一頁)。上課時,別人在作筆記、看投影片,而他只能「專心傾聽」並且努力「記憶」。這就是「彌補性學習」!

他從小,就只能藉由傾聽來記憶,所以他已經練習很久了 (他也不會受到字很多的投影片影響,因為他讀很慢)。在法庭上,他可以記住一週內所有陳述的細節,然後犀利攻擊。

他的法庭對手往往是學術型,閱讀了所有分析資料,卻在細節之處陷入泥沼;他則是把案件呈現得讓法官、陪審團能夠輕易了解。 (所以我推測,他的閱讀障礙,間接讓他成為聽覺溝通的高手,也就是演講高手)。

由此看來,「閱讀障礙症」似乎有可能變成一種「有益的困境」!Julie Logan 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,約有三分之一的創業家是閱讀障礙症患者。我猜想,這些「克服閱讀障礙」的「彌補性學習」經驗,為這些創業家帶來很大的養分和勇氣。

今天剛看到的「中村修二能研發出藍光 LED …… 是因為他的資源極其稀少,導致他能腳踏實地的思考實驗的每個環節」,也是同樣的道理啊!

反過來說,臺灣的醫師都是考試的常勝軍,這樣能夠獲得「有益困境」的力量嗎?或者,他們會習慣依照過去的成功經驗尋找「標準答案」,而難以因應快速變動的現代社會。這就是(看似)強者的弱點吧。




身為弱者,誰能勝出?


上面兩個故事,被轟炸而大難不死的人,誰會撐不下去、誰會額外獲得自信和勇氣?罹患閱讀障礙症的患者,誰會被摧毀、誰能用其他能力彌補(甚至運用這個能力而勝出)?

這讓人聯想到自體心理學當中「適當的挫折 (optimal frustration)」這個概念,也會聯想到,人在最適壓力下會有最好的表現 (每個人的最適壓力不同)。為了提供這樣的環境,「以小勝大」書中第二章「無法窮養下一代的富爸爸」也值得一看。

總之,看完這本書,希望大家都能夠善用自己的「弱點」,獲得困境的「好處」!(然後繞過強者設定的規則,去打敗他!)

PS.世界上的道理真的都是互通的啊。這本書的作者葛拉威爾被讚譽為「概念綜合大師,擅長把來自種種不同領域的概念結合起來,形成看待世界的新思維」,我想,這是我一輩子都有興趣的一件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