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9月18日 星期五

麥肯錫新人課.再次掉坑時刻





最近被推坑的書太多。關於麥肯錫的叢書,我決定先買這本「麥肯錫新人邏輯思考 5 堂課」來探路。這算是一本小書,我的心得也寫短一點好了,就講兩個點。


麥肯錫邏輯,先質疑前提





用例子來說明好了。常聽到的「三段論法」如下:(大前提)所有動物都會死,(小前提)所有人都是動物,(因果關係)因此所有人都會死。

這本書舉了一個情境案例,也是三段論法。(我稍改寫一點點)

K 先生工作忙碌,經常半夜回家。有天,他發現結婚紀念日快到了,於是開始他搜尋網站調查資料,得知「女性喜愛禮物第一名:飾品」。於是他買了一條項鍊。在紀念日當天深夜,把項鍊送給妻子。沒想到,妻子看起來並不是很開心。

上面的「三段論」邏輯是:女性最喜愛飾品,妻子是女性,因此妻子最愛飾品。結論引發的行動:買項練送妻子。

然而......

「大前提」真的是正確的嗎?網站調查的女性,或許是單身女性的群體;若改為已婚女性,或許最喜歡的是「幸福的陪伴時光」也說不定。

麥肯錫提倡的是「深度洞察」版本的邏輯思考:「已婚女性某些人最希望聽到感謝話語,妻子屬於這樣的已婚女性(需要調查),因此妻子最希望聽到感謝話語」。

使用了這個版本的邏輯,最後才讓 K 先生找到妻子真正的心聲「希望聽到感謝話語」,最後做出讓妻子感動的行為。

整本書,不斷提醒我一個思考習慣:要不斷地質疑最根本的「前提」

(PS.「因果關係」也要確認的很清楚。不過這在科學訓練當中已經包含,就不多說。)

如果找到「獨特」的前提或因果關係,就更能給出獨特的「新答案、新行動」。「疑人所不能疑」之處,就是你展現獨特創意的地方。

像是「醫材設計」在發想的時候,也特別重視一開始「如何定義需求」,一直往「需求」的最根本之處去挖掘。

但這要死功夫,對那個領域有深入的思考和實務經驗,沒有捷徑。可參考一些強者的觀點:

發想題目靈感並不容易,需要讓自己在那個環境中混熟了,每天腦子都在轉相關的東西,才有機會發掘出有意義的題目。

鄭伊廷說「創意需要熟練」。(我找不到原文了)


金字塔結構,邏輯穩度夠


本書的另一個收穫就是讓我更瞭解「金字塔」結構。「金字塔」結構可以用來寫文章、做為簡報架構,裡面蘊藏了「前提、因果關係、結論」的邏輯,讓人一看就清楚你的論述架構。

譬如:「搭配行車記錄器是否能幫助銷售汽車」這個主題。做為金字塔的頂端。(我又稍微改寫一點點,因為我已經開始練習質疑每一句話啦)

我們用「Why so?(為何如此?)」不斷由上往下發想,再用「So what?(所以怎樣?)」不斷由下往上檢查,因果關係是否堅實。最後得到一個簡單的金字塔結構。




前提一:兜風時心情更放心。前提二:兜風時錄到風景可做為回憶記錄。
中層論點一:用安裝行車記錄器的車兜風,效益較高。

前提三:萬一車禍時可減少損失。前提四:大量進貨下,成本便宜。
中層論點二:新車搭配行車記錄器,成本不高。

最上層結論:搭配行車記錄器可以幫助銷售汽車。

當我愈來愈熟悉這種結構的時候,也發現這個金字塔案例還有一些缺陷。譬如說,搭配行車記錄器,效益高、成本低,但成本有全部算到嗎?

譬如:有些人對行車紀錄器的樣式和功能有偏好,這樣他還得拆掉再重裝。有的行車紀錄器怕被砸破車窗偷走,而每次停車都要拆下拿走也很麻煩。這些都是成本,都得列進去才行。

另外水平的項目之間,MECE (Mutually exclusive and collectively exhaustive) 這個原則很重要。用白話來說就是:沒有疏漏或重複。譬如最下面一層,成本要全部列出來,效益也要全部列出來,不可疏漏或重複。而中層,是要列出所有「會影響汽車銷售」的要素,可能還要考慮購車者除了「成本」和「效益」以外的其他考量。


推不推


持平而論,這本書有點蜻蜓點水,不夠深入,但至少勾起好奇心,讓我想要去看其他的麥肯錫書籍。本書一至兩小時可以看完 (就像封面寫的:只要一小時,就可學會一生受用的邏輯思考法則),一些案例也輕鬆好讀,還是值得分享給大家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