樂高是腦力激盪的好朋友 |
非常非常感謝,林佳緯醫師在工作、準備出國進修之餘,還費盡心力辦出這樣的 Biodesign 工作坊。見到這些大咖,加上實際體會到腦力激盪、做出原型的過程,感覺自己腦袋都翻新一輪了。
這真的是一次非常歡樂的工作坊,且聽我道來。
先斬後奏,事業成就
這堂工作坊課前作業,要先看「設計 & 思考」這部紀錄片。不只是讓我們看內容,更是讓我們體會「這部電影正是靠著設計思考才得以出生」。
當年影片製作人楊育修任職於公務機關,寫了厚厚計畫書,準備申請拍攝一部有關「設計 & 思考」的電影,卻被簡單打槍。
於是,楊育修就把計畫書丟掉,直接進入第一階段的影片製作。寫信訪問七位大師,做成前導短片後,放上 kickstarter 去募資。
設計思考五大步驟:「同理心」、「需求定義」、「創意動腦」、「製作原型」、「實際測試」。這前導短片就是「原型 (prototype)」;這測試的場地,就是現實社會。有了短片,才有後來的募資、取得網友回饋、回頭修改內容。
那先斬後奏是什麼呢?丟掉計畫書,先做再說,就是先斬後奏。
又譬如某位大師,一開始不接受訪問 (
製作人當然是暗爽啦。趁機邀請大師來拍攝,談談他心目中「正確的設計 & 思考」是什麼。靠著「原型」達成電影最初設定的目標。
這實在是太令人印象深刻的道理了!楊育修老師的用詞是:「請求同意,不如請求原諒」。其實你先把初版做出來,大家可能通通都驚嘆!更不用說是原諒了!
霸氣主辦人 林佳緯 醫師 |
「原型」的力量
和載我回高鐵站的同學討論到,他為什麼還沒寫部落格?他說,對一個議題還沒有完全瞭解之前,他不太想發表有爭議的看法、怕會寫錯、害怕被網友罵......等等。
但「原型 (prototype)」的精神教我們什麼?教我們要「fail early, fail often」。失敗是為了調整,是積極的失敗。
想想,其實全世界的聰明人很多,好的 idea 通常世界上有很多人都想到了,就看誰先把它做出來。而且要和現實世界 (願意花錢的使用者) 真正去碰撞,然後修改多次,才會成功。
像部落格文章,其實有了粗糙的原型就可以丟出去,讓社會當中各行各業的人給予回饋 (反正文章永遠可以修改、補充),借用網友的力量免費讓你的文章更完整。這麼好的事何樂而不為?
有的人,可能習慣思考琢磨很久,才把文章寫出來,但這時候網友們 (理論家、有實務經驗者) 可能已經討論到翻過去,而且發展出新的觀點和新的做法。較慢把 idea 丟出來面對社會的人,已經落後許多。
原型綻放,神采飛揚 |
腦力激盪,原型綻放
這場活動跟之前林佳緯醫師辦的三場工作坊,最大的不同,是多了「腦力激盪做原型」的單元。
流程是這樣的。先提出幾個 unmet need,然後由導師認領題目,把學員分成三組,每組分到一或兩個題目。接下來,在更細緻的討論後 (讓醫師、工程師、各行各業成員更瞭解該問題),決定好「Need Statement」。形式如下:
「A ____ way for _______ in order to _________」
下一步是「發散」,大家輪流把自己想到的 idea,寫好便利貼到牆上,並向全組做介紹。(......我只寫了四張便利貼,別人都寫了六七張以上,所以一開始說的『十分鐘,六十張便利貼」並不誇張啊......)
看過其他人的精采 idea,再延伸發想十分鐘。再補充幾個新的 idea 貼上去。
接下來,導師提醒大家幾個篩選條件,做為選擇的主要考量。譬如:這個產品的價位上限,這個產品在技術上的可行性 (不能預期十年後才能發展出足夠的技術)......等等。
對著一堆便利貼,每人投七票。最後選出票數比較多的 idea。就開始做原型啦!
雖然大家並不一定手巧、不一定會做勞作,但積木總是會組的、簡單的圖總是會畫的。我們用樂高、多張圖畫,把前面我們設計的複雜系統,具像化為「原型」。最後是簡報時間,各組把精彩的「原型」綻放出來,接受台下大師們和學員們的回饋。
PS. 看了林佳緯醫師的心得,我才驚覺,有行動力的醫師,課後應該會和工程師合作,把更細緻的原型做出來、真正去測試!
反思,行動
這場活動,好像沒有「設計師」參加?另外,如果活動當時的題目更早確認,或許可以邀請到「病人」、「醫院主管」等等「有可能會花錢購買該題目產品」的人一起加入「腦力激盪」?
聽說在矽谷,每週都會有這樣的活動,去激盪出各種想法。在「設計 & 思考」影片當中,也看到一個「Hub」空間,讓這些創業家在裡面激盪想法、尋求合作。我想大環境的氣氛,真的很重要。
把 idea 藏起來固步自封,有什麼好處嗎 (
最後再次感謝林佳緯醫師。感謝李長榮化工的董事長,特地邀請許多大師回答學員們的問題。
如果想要參加下次工作坊的朋友,歡迎追蹤 林佳緯醫師 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