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5月8日 星期五

潛入、同理、設計 – 林承毅改造長庚養生村





「60、70、80–設計你的老後生活」,第二位講者,由一位不折不扣的設計師來現身說法。

但他不只是設計師(註:臉書上我和他的共同好友是勳哥,勳哥果然是設計掛的),他還是MBA、品酒師、業界講師、路上觀察學會會長、「人類學家」;現在開了間林事務所,擔任「服務設計師」。這種多元的經歷,讓他的設計特別有趣。


潛入


潛入「長庚養生村」,用「人類學家」的觀察之眼,協助他進行「服務設計」大改造。這就是他這場演講分享的內容。

更精確地說,人類學家,真的很像潛入者。進入家戶脈絡觀察、觀察消費者的行為、窺看使用者的一天、與公司同工協作。

什麼樣的人,才適合潛入呢?其中一招,是需要取得信任。一個長髮飄逸、看起來像藝術家的人來養生村問東問西,您會不會有戒心?所以這個「養生村潛入計劃」就精心設計,由大學生來做為訪談者,讓長輩覺得這是孫兒來陪他聊天,聊到欲罷不能,希望下次再來(不拿錢)繼續聊,就成功了。




同理


這一切的目的,就是深層運用「同理心」來瞭解觀察對象。

舉個例子吧,醫療/護理的實習過程中,可能會接觸一種「老化體驗」課程。短短幾小時,穿上鉛衣,體驗行動不便的感受;或是有人潛入老人院,穿尿布,實際接觸老人一整天的生活。聽到這裡我已經覺得,「人類學家」和「精神科醫生」是同行,因為都是「同理心」的實踐者!

另一個例子,是設計之母 – 派翠西亞.摩爾(Patricia Moore)的故事。

一開始她想為關節炎患者設計容易打開的冰箱門,被上司否決後,她決定經由專業化妝師的幫助「變成」老人,讓自己視茫茫、聽不清、駝背、手腳僵硬,長期投入體驗老年人的生活。最後她開創出大眾通用設計,讓5歲到85歲的人都能使用她的產品;例如裝上橡膠把手的削皮器,讓關節炎患者也能輕鬆使用。

這就是把「同理心」融合到「設計」的經典案例。




設計


設計的過程,其實蠻複雜的。但最困難還是第一步「使用者研究」。這部份,看起來跟以前稍微接觸過的質性研究很像,都是要大量的深度訪談(就靠眾多偽裝成孫兒的同學了!),以及數萬字訪談內容的分析,這會花上95%的時間。而後續「概念發想」、「情境模擬」、「原型製作」、「服務創新建立」,可能會非常順利而只花兩天時間。

我印象最深刻的,就是關於老年住民「需要被傾聽、關懷、重視」,想要協助他們「增進彼此互動」,這兩項「洞見 & 問題」。經過發想後,他們的團隊做出了原型:「超大型螢幕」,這可以做什麼呢?




原來螢幕可以輕鬆 show 出過去旅遊照片、活動照片,讓長者能夠話當年、分享快樂回憶、還可以期待下一張照片會出現自己。更進一步,甚至可以舉辦「老人 TED 演講發表會」。




最後的感想:有些醫院想要成立「失智症日間照護病房」,我認為,在設計之前,一定要請林承毅來演講、請教、甚至合作!